據悉,電池中的活性鋰離子由正極材料提供,鋰離子損失消耗到一定程度后電池報廢,是鋰離子電池自1990年問世以來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則。如今,鋰電池已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,但仍不能完全滿足當前和未來世界的需求。團隊提出大膽設想——設計鋰載體分子,將其注射進電池,對電池中的鋰離子進行單獨管控。

  團隊利用AI結合化學信息學,將分子結構和性質數字化,通過引入有機化學、電化學、材料工程技術方面的大量關聯性質,構建數據庫,利用非監(jiān)督機器學習,進行分子推薦和預測,成功獲得鋰離子載體分子——三氟甲基亞磺酸鋰(CF3SO2Li)。據介紹,研究相關的驗證實驗均在真實電池器件而非模型上完成,以充分暴露可能的問題并予以解決,從而推動下一步的產業(yè)轉化。

  據悉,團隊正在開展鋰離子載體分子的宏量制備,并與國際頂尖電池企業(yè)合作,力爭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和商品。(完)


 
點贊 0舉報收藏 0打賞 0評論 0
 
更多>同類鋰電資訊
推薦圖文
推薦鋰電資訊
點擊排行
鋰電商圈二維碼
網站首頁  |  歷年雜志  |  會員服務  |  廣告服務  |  關于我們  |  使用協議  |  隱私政策  |  隱私聲明  |  聯系方式  |  網站地圖  |  排名推廣  |  廣告服務  |  積分換禮  |  網站留言  |  RSS訂閱  |  違規(guī)舉報